婺剧《三打白骨精》对中国戏曲发展范式的启示
发稿时间:2025-10-31 08:51:00 来源: 中国艺术报
 
 
婺剧《三打白骨精》剧照
由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创排的婺剧《三打白骨精》,自2023年首演以来,连演120多场,出访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更是一票难求,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部作品立足婺剧“武戏文唱、文戏武做”的鲜明特色,又通过角色突破、技法融合、科技赋能的创新实践,让经典神话故事焕发全新活力。它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中国戏曲在当代坚守传统与勇于创新的必然结果,既印证了传统戏曲的强大生命力,更明确了“守传统之正、创时代之新”的发展路径,为中国戏曲的活态传承与现代转型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
一、紧贴剧情表达,激活传统技法:锚定戏曲传承核心路径
传统戏曲传承的关键,在于打破“博物馆式保护”的局限,让程式技法从单纯的技艺展示,转变为服务剧情、塑造人物的“活语言”。婺剧《三打白骨精》以“技法服务剧情与人物”为核心理念,深刻证明戏曲传统技法的传承绝非机械复刻,而是要以敬畏戏曲本体规律为前提,挖掘程式技法的叙事潜力与情感表达功能,实现技法、剧情、情感的深度绑定。
在角色塑造上,该剧紧扣《西游记》原著,拒绝戏说解构,而是深入挖掘角色的精神内核与个性特质。对孙悟空的塑造,主创团队达成共识:他是执着奋进、永不气馁的“人生行者”,而非单纯的“美猴王”。基于此,演员以婺剧“武戏文唱”特色为基础,围绕“大智、大勇、大忠、大义”的核心,通过技法的情感化处理展现角色复杂性。“一打村姑”时棒法干脆凌厉,外化果断除妖的决心;“二打老妪”时节奏放缓、力度减弱,传递担心师父误解的矛盾心理;“三打老丈”时棒法恢复凌厉却辅以跪地请罪的柔态,凸显预知被逐仍要除妖的坚定。这种“刚柔并济”的表演,让孙悟空既有齐天大圣的英勇,又具真实可亲的人性温度。
白骨精的塑造则突破反派脸谱化桎梏,以“三变”为载体,通过层次化表演展现“妖性、人性、魔性”的多面特质。变村姑时以柔弱姿态伪装无辜,变老妪时借细节博取同情,变老丈时凭姿态传递恶意,每一种技法都紧扣角色诱骗谋命的阴暗目的,成为内心的“可视语言”。而唐僧的形象革新更具突破性,打破“文小生”的固化设定,以“文武相济”塑造有信仰、有挣扎、有成长的立体圣僧。武戏中,在摔跌技法中融入“恐惧却坚守信仰”的情感,不追求夸张效果;文戏里,通过唱念的层次变化展现“信任与悔悟”的心路历程,使唐僧一改观众惯见的“工具人”形象,成为“有血有肉的修行者”。
从孙悟空到唐僧、白骨精,该剧角色塑造始终遵循“角色精神为魂、婺剧程式为骨、时代审美为肉”的原则,既坚守戏曲“以形传神”的本质,又打破传统形象边界。这为戏曲传承指明关键方向:唯有让每一个程式技巧都服务于“人”与“戏”,才能让经典形象跨越时代,扎根观众心中。
二、立足剧种本体,融合跨界元素:划定戏曲创新恰切边界
当下戏曲创新已从表演技法优化,延伸至舞台呈现、科技融合等多维度。婺剧《三打白骨精》的创新智慧,在于始终以婺剧“刚劲中见细腻”的特质为根基,以“服务剧情、贴合人物”为核心标尺,将现代科技、跨剧种技法、多领域艺术元素经过“角色适配、剧情适配、剧种适配”三重检验,既彰显戏曲诗意美学,又满足当代观众需求,为戏曲创新划定了“守正不僵化、创新不脱根”的恰切边界。
在舞台呈现上,该剧构建了魔幻灵动的神话空间:以主体中心舞台为核心,融合多支点平台设计,充分展现筋斗、遁形、混战等场景;“花果山”的升降硬景与瀑布投影营造仙境空灵;“白骨洞”的骷髅装置与阴冷灯光,烘托妖氛弥漫,每一处设计都紧扣剧情氛围。在元素融合上,该剧既兼容川剧变脸、高甲戏丑角功等跨剧种技法,又借鉴武术、杂技、魔术等艺术形式,更创新性引入现代科技,“悟空变蜂探妖洞”桥段中,无人机模拟蜜蜂音效与动态,既契合神话奇幻感,又极大地调动观众情绪;金蟾老妖的表演以婺剧武丑技法为基础,融入高甲戏丑角的夸张风格,既凸显角色蠢笨个性,又为紧张剧情注入喜剧张力。
“救师破洞”段落堪称融合典范,激烈武打推动剧情从危机走向化解,白骨精被击毙,以“硬僵尸”技法从高台摔下,将戏剧推向高潮;激昂的婺剧锣鼓与剧情氛围完美契合,大容量队形聚散变化、精准灯光聚焦,让群戏场面既规整有序,又满台沸腾。这种融合并非简单嫁接,而是所有元素都经过“婺剧化”过滤,最终服务于剧情推进与人物塑造,证明戏曲创新只要锚定剧种本体、紧扣核心需求,就能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迸发新活力。
三、紧扣时代脉搏,契合大众需求:激活戏曲兴盛动力之源
一部戏曲作品的长久生命力,不仅源于艺术层面的精湛造诣,更在于与时代精神、大众需求的同频共振。婺剧《三打白骨精》的爆火,还在于其精准捕捉了当代人的精神困境与价值追求,通过经典神话的现代表达,让作品超越单纯的奇幻叙事,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下的情感纽带,为戏曲兴盛找到了“从小众欣赏到大众共情”的动力密码。
从精神内核来看,该剧传递的“执着奋进、永不气馁”的价值观,高度契合当下社会的奋斗叙事。孙悟空屡遭误解却不放弃护师使命,唐僧在困境中坚守信仰,这种愈挫愈勇的精神,正是年轻人面对压力和困境时亟须的心灵力量;“金猴奋起千钧棒”的主题,既延续惩恶扬善的传统价值观,又暗合大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观众看到的不仅是降妖除魔,更是对明辨是非、坚守初心的呼吁。猪八戒的形象不再是边缘性喜剧点缀,而是调和人物冲突的“黏合剂”、解决戏剧矛盾的“推动器”,观众从其“虽有缺点却始终坚守”的品质,管窥到真实的人性光芒。
在观演关系重塑上,编导秉持“紧贴观众,常演、常改、常新”的态度,以“分众化”传播策略打破戏曲与大众的壁垒。海外演出时,“Come on baby”的台词拉近了与外国观众的距离;面对国内年轻人,融入“内卷”等新潮词语;下乡演出时,猪八戒化身金华名猪“两头乌”的巧思,让乡亲们开怀大笑。不同年龄、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从中找到共鸣:老年人看到传统武戏精髓,年轻人感受科技与传统的碰撞,孩子们体会正义的力量。这种对观演需求的尊重,不是对俗常的妥协,而是戏曲有效传播的智慧,只有当一部作品能让大众共情,古老艺术才能拥有穿越时空的感染力。
婺剧《三打白骨精》彻底打破了观众层次划分的界限,无论国内国外,无论城市乡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喜欢,人人爱看,有的观众不惜长途奔波,连看7场,犹嫌不够。院团秉承戏剧下沉的理念,将该剧送到农村,惠民演出近70场,观众人山人海,曲终人不散。今年6月,浙婺带着该剧及《忠义九江》《狸猫换太子》等婺剧传统剧目,到武义县柳城畲族镇县前村演出,从四邻八乡赶来看戏的观众多达14万人。每一次下乡演出,本地及周边的观众潮水般涌来,使得当地的民宿一房难求,餐饮店人满为患,农产品一销而空。舞台旁,摊贩蜂拥而至汇聚成市,短短三天四夜,五百多万营业额让小商贩赚得盆满钵满,真正体现文化赋能的作用。
婺剧《三打白骨精》的成功,为中国戏曲发展写下生动注脚:戏曲从来不是封存的古董,而是可持续生长的活态文化。只要守住“程式为核、角色为魂、共情为基”的根本,让传统之“魂”与现代之“形”相遇,古老技法与当代审美交融,中国戏曲定能在新时代舞台上一展英姿。这部作品,既是中国戏曲复兴路上的亮眼“现象”,更是探索未来发展的清晰“方向”。
作者系江西省委宣传部文艺处二级调研员、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