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娱乐

首页 >> 娱乐资讯 >> 正文

纪录片《消失的古国》:探源文明脉络重塑古国记忆

发稿时间:2025-11-07 13:38:00 来源: 中国艺术报

纪录片《消失的古国》海报

  纪录片《消失的古国》海报

  近年来,历史纪录片的创作视野不断向更遥远的文明源头拓展。伴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持续推进与考古学新发现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作品聚焦于历史的未解之谜,借助多重证据链解读中华文明形成与融合的内在逻辑。今年年中上线的10集纪录片《消失的古国》正是这一创作趋势的代表。作品以每集十余分钟的时长,将镜头对准精绝、大理、楼兰、夜郎等曾在中国历史上绽放又悄然隐去的古国,致力于从断壁残垣中寻找中华文明发展融合的线索。

  从选材来看,《消失的古国》具备先天的叙事优势。这些古国不仅在历史学领域备受关注,更在公共话语中拥有广泛的话题性,成为众多文学与艺术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如《鬼吹灯》中的精绝古城、《天龙八部》中的大理国、《西游记》中的女儿国等,皆融汇了丰沛的文学想象与历史悬念。《消失的古国》正是从这些引人入胜的“谜题”切入,以传奇性为引,挖掘历史细节,运用故事化叙事。如此层层推进,重塑观众对古国的认知。例如《精绝古国》一集,从尼雅遗址在近代发现讲起,设问“这是什么地方?为何会出现源自印度的佉卢文字?”并与小说《鬼吹灯》展开跨文本对话,之后进一步追问“精绝人去了哪了?”通过抽丝剥茧式的讲述,带领观众重返历史现场,揭示文明兴衰的真相,实现历史知识的公共传播。

  然而,叙事的故事性并不意味着《消失的古国》的讲述是无根之木。恰恰相反,其最大的特色在于构建了一套影像化的“多重证据链”,通过与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深度互动,让证据自己“说话”。纪录片不时穿插的古迹与遗存、近代以来的考古进展以及典籍史料中的记载,并非简单的素材堆砌,而是精心编织成相互印证的系统。由此,作品构建出双重的叙事线索:一是古国自身的兴衰历程,二是近代以来对其遗址的发现、研究与再诠释的过程。例如在《楼兰古国》一集中,斯文·赫定发现的佉卢文木牍、中国考古学家发掘的“楼兰美女”干尸,以及壁画中融合的中西艺术风格,共同构成了一条坚实的证据链。它不仅证实了楼兰的存在,更生动地还原出其作为丝绸之路枢纽,在人种、文化和文字上多元交融的复杂面貌。这种将文献、实物、图像与科学检测(如对干尸的DNA分析)等多重证据进行交叉印证的方法,在增加作品可看性的同时,也显著增强了其科学性与可信度。

  从文化功能来看,该片将消失的文明以影像方式存储并激活,转化为当代社会可感知的活态的集体记忆。这正是文化记忆理论所强调的,记忆依托文本、图像、仪式等符号体系实现历时性传递,从而为群体提供稳固的文化认同基础。《消失的古国》正承担了这样的“记忆实践”:一方面,它将古国遗存、文献与考古成果系统转化为影像数据库,履行文明“存储”功能;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种有选择的记忆“激活”,通过影像的创造性转化,使尘封的历史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参与塑造国家与民族的身份认同。

  在认同建构的具体策略上,该片从三个层面阐释中华文明从涓涓细流汇聚成浩瀚江海的发展历程:

  首先,在空间格局上,《消失的古国》所拍摄的对象作为中华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理单元,其空间分布的多元性本身就昭示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演进格局。尽管这些古国处于传统认知中的空间“边缘”,历史上却是区域政治、经济与文化交往的枢纽。如夜郎、古滇联系中原与东南亚、南亚,精绝、楼兰、高昌、龟兹等是丝绸之路上的关键节点。片中细致呈现了不同族群间的互动与文明融合。例如,夜郎作为沟通要冲,不仅是中原铁器、丝绸等先进的接收者,也是西南地区铜器、木材与药材等资源的外输通道,实现了物用层面的双向流动。而楼兰作为东西文明交汇点的独特地位,则深层地体现在人群与艺术的融合上,居民中存在的欧罗巴人种特征,带有中亚以及古希腊罗马风格的“有翼天使”壁画,皆是欧亚文明在此碰撞、交融的明证。

  其次,在符号使用上,《消失的古国》挖掘标志性符号元素,尤其注重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与“大一统”智慧。例如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以天命观强化了“中国”作为政治文化秩序的神圣性;古滇国的“滇王之印”作为汉武帝颁赐金质印章,是中央政府对边疆地方政权进行合法化认证的直接物证;高昌古城遗址在形制布局上与中原都城高度相似,反映出“天下同规”的文化认同实践。这些例证共同说明,“中国”在这一广阔地域,不仅是政治实体,更是一种不断被生产与强化的文明概念。

  最后,在古今关联上,《消失的古国》致力于构建古今之间的解释机制,从今天的生活中寻找历史的遗存,从而突显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连续性。如大理仍传承着扎染、建筑、歌舞等大理国时期的风俗;夜郎并未真正消失,其文化已融入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活之中;高昌与龟兹的文化元素多见于新疆各地的饮食、节庆与娱乐之中;苏毗古国的传统则在藏族文化中得到延续;闽越国的蛇图腾信仰则以“游蛇灯”“跑蛇”等习俗形式留存于福建民间。正如作品解说词所言:“也许他们并没有消失,只是在时间的长河中转身。”历史的隐性延续,在作品中被显性揭示,成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认同与身份认同的重要资源。

  《消失的古国》以消逝的文明为叙事切口,依托历史学与考古学的扎实成果,在揭示文明兴衰真相的同时,通过历时性与共时性交织的叙述,勾勒出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该片不仅是对一段失落历史的影像重建,更是对中华文明“多源汇流、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诠释。

  作者系安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作者:王家东)

责任编辑:王目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