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史二维动画票房冠军是如何锻造的
发稿时间:2025-11-24 08:19:00 来源: 中国艺术报
《浪浪山小妖怪》作为动画剧集《中国奇谭》推出的首部动画电影,由短片《小妖怪的夏天》原班主创团队打造,延续短片的同一世界观,讲述四个无名小妖怪假扮唐僧师徒展开的一段笑泪交织的取经故事。自8月2日公映以来,《浪浪山小妖怪》截至目前票房超17.17亿元,吸引观影人次超4700万,登顶中国影史二维动画票房冠军,并进入中国影史动画票房榜前五。同时,影片累计传播量超54亿人次,成为跨平台、跨圈层、跨产业的现象级作品。
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小人物”的平凡视角、全新的叙事架构和充满东方美学的视觉表达等特色,共同建构起这部具有探索意义的动画电影。影片在收获广大观众认可和好评的同时,也实现电影IP从内容生产到商业开发的完整闭环,对于我国电影业界打破传统票房依赖、构建“电影+”的经济新生态颇具启发价值。
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国影协指导,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研讨会日前在京举办,上海市、中国影协相关部门负责人,业界专家学者与《浪浪山小妖怪》主创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影片的创作实践与产业探索。
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创造新形态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影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邓光辉主持。他表示,《浪浪山小妖怪》的难得之处在于它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创造了新的形态,从中能够看到上海在塑造文化品牌、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也体现了上影集团狠抓创作、“以创作为中心”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他强调,新大众文艺的本质在于创作者扎根生活,反映现实,突出人民性。动画电影是上海电影的优势,在新电影环境中、新技术条件下,《浪浪山小妖怪》等一批代表性作品,正不断丰富完善着电影行业对新大众文艺的理解和实践。
中宣部电影局副局长罗杨表示,《浪浪山小妖怪》是电影产业从单一票房经济向多元消费生态转变的代表性作品。他分享了三点思考:一是进一步树立电影经济理念,二是争当“电影+”跨界合作的探索者与实干家,三是持续为电影经济建言献策、加油鼓劲。
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电影《浪浪山小妖怪》总出品人、总制片人王隽从六个方面总结了电影的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一是遵循创作规律,打磨成就动画新精品;二是精准触达观众,创造二维动画票房新纪录;三是释放IP潜能,打造消费新亮点;四是拓展影院边界,延伸观影“离场感”;五是拥抱技术变革,探索影像新表达;六是赋能文旅融合,激发经济新活力。
守正创新讲好中国故事
《浪浪山小妖怪》在市场与口碑方面的成功,离不开影片精彩的故事与动人的角色。在影片监制、艺术总监陈廖宇看来,讲一个好故事一直是广大观众对电影艺术最基本的需求,而守正创新则是讲好故事的重要保证。“所谓‘守正’,一是要守住当下和现实,一个故事只有出于真情实感、指向现实和当下,才可能建立起与观众的共鸣;二是要守住文化根源,影片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文化品格的作品;三是要守住价值观,如果说人物和故事是吸引观众的关键要素,那么正确的价值观就是让观众认同影片的关键因素。”陈廖宇表示,“所谓‘创新’,是要以全新内容吸引观众。影片中没有一个完美的人,也没有小人物取得大成功的故事,而是聚焦平凡人找到生命意义的过程,这也是影片在内核上得到观众普遍认可的核心因素。”
在阐述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的创作思路时,编剧、导演於水表示,影片致力于以“新视角”叙述“老故事”,从类型、剧情和角色三方面扎实做透剧本,在叙事视角和视觉呈现上实现突破,以神话的形式、童真的语言,讲述现实的故事、再现生活的真实,进而争取更多成年观众,更好构建“合家欢观影”氛围。
《浪浪山小妖怪》上映以来,“浪浪山IP”携手近40家知名企业打造覆盖“衣食住行娱”的全领域授权合作矩阵。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电影《浪浪山小妖怪》总制片人、策划李早从创作破局、运营升维、体系协作、价值释放、科技赋能等方面进行分享,表示《浪浪山小妖怪》是中国原创IP从“作品”向“体系化产品”转向、全面布局“电影+”的探索实践,成功实现了IP多元形态的持续开发和“创作—衍生—再创作”闭环的构建,有效延长了IP生命力。
“中国动画学派”的全新代表作
从对作品叙事、美学风格与文化意义的深入探讨,到对电影产业与市场潜力的敏锐洞察,再到对上美影“中国动画学派”与中国动画产业未来发展的真切思考,与会专家的讨论为中国动画电影的理论建设和探索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支持。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长丁亚平认为,《浪浪山小妖怪》具有神话的外壳、现实的内在逻辑,它回应了传统文化资源如何在当下语境中被再度激活、动画如何以自身审美语法介入现实等关键问题。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袁新文从“以小为美”这一视角切入,认为影片着力探索动画民族风格的现代表达,选取小叙事、小人物,彰显小可爱、小幽默,以“大处写意,小处写实”的手法展开创作,既突出传统文化神韵,又满足当下电影叙事的需求。
浙江大学影视与动漫游戏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盘剑从动画史和“中国动画学派”重建的角度出发,表示影片在创作模式和艺术手法上都有关键性创新。“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闹海》到《浪浪山小妖怪》,近年来一大批优秀国产动画电影都以当代的观念改写传统故事。在这之中,《浪浪山小妖怪》更具颠覆性地更换了故事主角,站在小人物的视角表现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况,堪称又一次突破。”盘剑表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刘海波将影片的成功经验总结为三点:一是发扬了上美影“海纳百川”的海派精神,二是坚守了上美影擅长的二维动画这一传统形式,三是彰显了“敢于创新”这一“中国动画学派”的优良传统。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长王雷认为,《浪浪山小妖怪》兼具民族性、艺术性和市场性,在传承中国动画的水墨意境、民间故事韵味方面实现了“守正”,在融入现代主题、数字动画制作方面实现了“创新”。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电影艺术》主编谭政评价,《浪浪山小妖怪》将经典神话转化为平民小妖的日常故事,以灵动多彩的二维动画描绘了一个草根英雄世界。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支菲娜认为,影片彰显了二维动画的市场价值,不仅坚定了“中国动画学派”创作者的信心,也较好扭转了投资者与观众对二维动画的传统认知,更丰富了电影经济的样态。
(作者: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