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我青白》:在瓷韵流转中展现文化生命力
发稿时间:2025-11-24 08:23:00 来源: 中国艺术报

舞剧《唯我青白》2.0版剧照
一束清冷的光投射在舞台中央,舞者化身为一件青白瓷瓶,曲线流转间,千年景德镇的窑火仿佛在空气中重新燃起。在北京顺义大剧院的舞台上,舞剧《唯我青白》2.0版所呈现的不仅是一场舞蹈表演,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这部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景德镇陶文旅集团、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舞剧,自2024年8月16日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以来,便以其独特的创作视角和新中式美学风格引发广泛关注。本次全新改版,重构了以匠人“白里”为视角的追忆叙事,借由“青青”与“白里”的爱情,赋予青白瓷“南北融合”的工艺与文化象征。
《唯我青白》最令人惊叹的,是其以“碗”“盏”“盘”等瓷器器型串联叙事的创新手法。舞者们的身姿化身为瓷器的曲线,动作间模仿着拉坯、修坯、施釉的制瓷工艺。这种将物质文化转化为身体语言的尝试,不仅是对舞蹈语汇的革新,更是对传统文化当代转化的一次成功实践。当舞者的手臂如同瓷器的流线型轮廓在灯光下舒展,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美的形式,更是千年技艺在当代舞台上的重生。
舞剧对青白双色的运用堪称精妙。青色与白色不仅是瓷器的本色,更成为人物命运的隐喻。青色的冷静克制与白色的纯净无瑕,在舞台上交织、碰撞、融合,象征着理想与现实、传统与创新、束缚与自由之间的永恒张力。这种色彩的哲学,恰恰呼应了当代年轻人在价值选择上的困惑与追寻。
《唯我青白》2.0版的升级,在舞台美学的融合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宋代雅乐的韵律与景德镇民谣的质朴,在现代化的音乐编排中和谐共存;制瓷工艺的细节与地方民俗元素,通过舞蹈语汇得到了诗意的呈现——如在新增舞段中,融合了江西省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半刀泥”工艺的女子群舞,以及以制瓷工艺中“炼釉”工序为灵感的男子舞段,踩泥、碎瓷等元素编排都极具地缘风格。曾亮相2024年央视春晚的《唯我青白》选段《瓷影》,在此次2.0版本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将青白瓷“光致茂美”的视觉特征与历史厚重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全球化与在地化交织的今天,景德镇吸引着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陶瓷艺术家和创业者。他们如同北宋制瓷的匠人,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寻找着自己的艺术语言。《唯我青白》通过师徒情、爱情、亲情等情感脉络,不仅展现了制瓷技艺的传承,更揭示了文化血脉在当代的流动。通过这场剧我们看到的是一部活着的文化史,一种依然在生长中的传统。
舞剧的叙事结构打破了线性时间的束缚,让不同时代的匠人精神在舞台上对话。这种时空的交错并非简单的拼贴,而是构建了一种文化的连续性。它告诉我们,今天的“景漂”与北宋的匠人,面对的是相似的艺术追求——如何在继承中创新,如何在约束中创造,如何在物质世界中保持精神的独立。
《唯我青白》的成功,还在于它避免了将传统文化符号化,制瓷工艺在舞台上是融入角色生命体验的有机部分。舞者们对制瓷动作的模仿,不是表面的形态复制,而是对匠人精神的体悟与内化。这种创作态度,使得作品超越了简单的文化消费,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造。
当然,《唯我青白》2.0版并非无懈可击。其象征系统的复杂性会让观众难以完全解码;再者,其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密集使用会显得过于厚重。但正是这种创作上的野心与冒险,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特别的价值——它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复制”,而是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一次“重构”。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唯我青白》提供了一种文化自信的样本——不是固守传统,而是在创造性转化中展现的文化生命力。舞剧中青白二色的交织,何尝不是古今对话的隐喻?《唯我青白》不仅让观众看到了瓷器的美,更看到了瓷器之美背后的那些人——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始终坚守创造与美的中国灵魂。而这,或许是这部舞剧最为珍贵的所在。
(作者:俞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