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新闻 > 娱乐24小时 >>  正文

《拜托了!老爸》创新表达 拓宽文旅+新思路

发稿时间:2025-02-06 16:5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由芒果tv大芒计划工作室全程品控的短剧《拜托了!老爸》于2月5日在湖南卫视、芒果TV同步播出。该剧讲述了高三学生南晓通和父亲南国灵魂互换后发生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在创作者精心打造的奇幻叙述中,一场父子灵魂互换的闹剧,不仅成为两代人情感破冰的契机,更悄然展开了一幅南通经济开发区四十年发展的历史画卷。剧中通过超现实的设定,喜剧的表现手法,将个人命运与城市发展、父子亲情与时代精神交织在一起,揭示了改革开放浪潮下中国社会的深层变革,也是在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指导下,“文旅+”的成功新尝试。 

    

  灵魂互换有趣设定解构中国式亲情 

  灵魂互换的新奇设定,开篇即吸引了观众的目光,随着剧情的展开,才发现创作者的良苦用心。父子灵魂互换,实则是解构传统中国父子关系的手术刀。第一集中,南国扇向儿子的那一巴掌,暴露出中国式亲子关系的顽疾也呼应了现实情况:将血缘纽带异化为天赋继承的焦虑,用物质供给替代情感交流的惰性。当南国被困在儿子的身体里,不得不直面应试教育时,他才体会到儿子渴望获得父亲认可的努力;而当南晓通穿上父亲的西装,在企业大厦将倾之时力挽狂澜,方知父亲“工作狂”表象下的责任重担。 

  这种身份倒置的魔幻体验,恰好暗合了南通开发区发展过程中的“换位思考”。剧中父子通过身体互换实现的认知互解,本质上是一场家庭领域的“改革开放”。当南晓通在奥数大赛中融合父亲的工程思维与自己的奇思妙想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代人的和解,更是经验主义与创新意识的化学反应。 

    

  家族创业史彰显南通发展画卷 

  剧中南通开发区的崛起,恰如一场现实版的“身体互换”。上世纪80年代,这片土地还只是长江边的滩涂农田,正如南晓通的爷爷白手起家时面对的荒芜港口。当爷爷“盘下港口仓储”时,他赌上的不仅是几千块钱,更是对城市未来的一份信念。令观众眼前一亮的是,创作者采用卓别林高级喜剧电影风格做艺术表达,从爷爷的视角、用黑白默剧滤镜,将南通开发区港口的发展变迁进行了呈现,打破了再现历史的枯燥乏味之感;当影像画面逐渐由黑白变成彩色时,给了观众“旧貌换新颜”沧海桑田巨变的强力冲击,更感受到了南通开发区的蓬勃生机。 

  剧中的创业史,还暗合了南通开发区的转型:爷爷的仓储业对应“引进来”的1.0时代,南国的通信公司指向“自主创新”的2.0阶段,而南晓通这一代的成长则预示着“智造未来”的3.0征程。这种代际接力,恰如城市产业升级的缩影——从承接产业转移,到攻克“卡脖子”技术,再到布局前沿科技,每一次转型都是对既有躯壳的突破与重塑,显示了南通适应时代发展,强健有力的新型经济体特征。 

    

  “家城共生”定义“家国”新范畴 

  《拜托了!老爸》表面上写父子关系的冲突与和解,但实际上勾勒出一幅“家城共生”的图景:家庭与城市发展紧密相连。南国父子在灵魂互换中重新认识彼此,实际上也是在重新认识他们与城市、家国的关系。当南晓通在奥数比赛中展现才华时,他不仅实现了个人梦想,也暗含着城市未来发展的新活力和充足的人才储备。当南国和爱人留学海外,写下“学成归来,建设祖国”的豪言壮语时,让人深刻感受到了学子的朴素情怀。年轻时的郭总劝说钱嘉嘉回国时说出的台词:“我带你去吃天下第一鲜,我们回去建设祖国,建设南通。你想象一下,十年、二十年、一百年后的南通一定跟现在不一样”,更是直接点题,升华了《拜托了!老爸》的内核。 

  剧中南晓通经过几番周折,最终与钱嘉嘉的成功合作,象征着新一代创业者对“家城共生”“家国合一”理念的践行:他们不再将城市视为谋生的工具,而是将其作为实现梦想的舞台,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家乡增光添彩,为国家添砖加瓦。 

    

  2024年1月10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2025年1月4日,广电总局组织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拜托了!老爸》正是这一号召的有力响应者。该剧不仅是对南通文化资源、经济架构的深度开发,更是对文旅产业生态的创造性重构。当游客带着《拜托了!老爸》的剧情记忆漫步南通经开区,看到剧中熟悉的景色,他们触摸的不仅是江风拂过的现代楼宇,更是一个城市文化创新的时代显现。 

责任编辑:ZER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