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新闻 > 娱乐24小时 >>  正文

“当下的远方”电影论坛举办 多维探索电影破界新生

发稿时间:2025-03-27 13:04: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国青年网

  中新网北京新闻3月25日电  由青影计划组委会主办,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评论专业委员会、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团队联合协办“当下的远方—电影的破界与新生”论坛日前举办。论坛旨在从不同角度切入电影的当下,共话电影的未来。

  国家一级导演、资深电影监制江平根据多年的行业经验指出中国电影市场40年跌宕起伏的境况,并认为全球电影创作遇瓶颈的症结是故事根基弱。春节档证明,“叫好又叫座”作品才吸睛。因此,如夏衍所言“剧本是根脉”,只有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写出扎实的剧本。讲好故事,才能让电影好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旭光分析了市场行业变化,回顾改革开放后电影面临的来自电视、新媒体的冲击状况,认为青年电影人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技术赋能电影有优势,要善用科技,勇于跨媒介、超媒介,利用其他媒介如游戏、剧本杀、短剧的思维来革新电影的创作,但同时也不可忽视人文情感,要以人为主体,讲好人的故事,做好自己的主人。

  西北大学电影学院教授、院长,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张阿利强调经典性作为影视创作的核心价值,指出真正的人文精神需植根于对历史、人性的深度挖掘与时代思考。面对AI技术可能消解人文性的隐忧,提出应辩证看待技术变革,既要善用工具赋能创作,更要坚守人文精神的主体性。

  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教授、副院长,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宋法刚以春节档电影为例,审视中国电影观众消费的新变化:一是宏观层面,当下中国电影更加注重作为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观众需要调整期待视野;二是中观层面,电影的多元化表达、多类型探索并未与观众市场无缝对接,影响电影生态效益;三是微观层面,当前电影出现更多系列片、续集片,在“涵养观众”的同时,更需要“引领观众”。

  导演、编剧、制片人,第6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狮奖获得者蔡尚君从创投经验出发,谈年轻导演创作多样有佳作,但易受大厂、成功案例影响跟风。创作者面临启蒙时代至今的多变环境,关键要回归人本质,发挥创想、共情力,应该要洞察生活去发掘故事。

  资深媒体人余雅琴关涉电影的当下并不断地进行思考,她用电影行业面临现状入手,对「当下的远方」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并串联起各方提问,将众人的共话引向青影计划所关涉的“破界·新生”的核心理念。

  青影计划发起人郭龙丰提及论坛的目标和宗旨是将教育植入产业体系,让更多的人才培育与市场需求结合在一起,培育更多更广的电影人,帮助更多青年电影人走到台前,并希望与更多的老师一起传承创新与价值。(完)

原标题:“当下的远方”电影论坛举办 多维探索电影破界新生
责任编辑:zer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