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桂芳)记者从天津市非遗保护中心获悉,2022年度天津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截至目前,共计完成12位传承人的记录性工作。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是由文旅部主导的大型影音文献创制项目。不同于以往的文字和图片等静态记录方式,该项目围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全面系统地进行文献收集和影像采集,最终形成包括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口述片、代表技艺最高水平的实践片、传承教学片、综述片和工作卷宗等以影音文献为主、文本文献为辅的记录成果。
我市自2015年启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以来,由项目负责人、学术专员、导演、摄像、摄影、录音、文案等组成专业队伍,先后多次辗转杨家庄永音法鼓老会、刘家园祥音法鼓老会、挂甲寺庆音法鼓銮驾老会、天后宫、鼓楼、中国大戏院、天津京剧院、郑州京剧院、天津曲艺团、杨柳青画社、西青杨柳青镇、宝坻董湘昆博物馆等地,开展项目收集及采集工作。按照相关通知和工作规范要求,截至目前已完成共计12位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工作,他们分别为杨乃彭(京剧)、刘俊英(河北梆子)、冯庆矩(杨柳青木版年画)、王文达(杨柳青木版年画)、王毓宝(天津时调)、陆倚琴(京韵大鼓)、邓沐玮(京剧)、陈佩华(评剧)、霍庆顺(杨柳青木版年画)、刘春爱(京韵大鼓)、杨奎举(杨家庄永音法鼓老会)、张幼麟(京剧)。
为做好这项工作,市非遗中心近年来克服重重困难,力保记录工程顺利进行。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赵梵汐介绍,2020年初受新冠疫情影响,线下活动取消,记录工程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一度难以推进。其间又有年事已高的项目传承人因身体原因而无法参与拍摄。在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更换项目申请后,经文化部非遗司批准,做了代表性传承人的变更。到2020年11月底,这项工作才重新启动。
赵梵汐说:“影像的记录不能只是运用摄像机镜头单纯地拍摄,也不能如同拍摄剧情片那样通过情节设计、故事编排、场景构造打造出吸引人眼球的片子。我们既要保留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又要使影片具有观赏性。因此,如何更好地完成这个记录工作,就需要回归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通过寻找其本质特征,从纪实类作品创作中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实践,从而达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记录。”
本组图片 赵梵汐摄
11月3日,民众在北京潭柘寺观赏拍摄千年银杏树。近日,北京潭柘寺内两株千年古银杏树迎来最佳观赏期,满树泛黄...
【详细】
强图打榜
2021-11-04 09:06:15
11月3日,安徽省芜湖市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运营。该线路是一条无人驾驶跨座式单轨,全长约30公里,沿城市南北向...
【详细】
强图打榜
2021-11-04 08:42:53
11月3日,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北二区,外卖小哥将居民订购的生活物品交给防疫人员转送。北京市2日起将昌平区天...
【详细】
强图打榜
2021-11-04 08:24:24
11月3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详细】
强图打榜
2021-11-04 08:19:06
原计划10月31日闭幕的北京世园公园首届红叶生态文化节,目前仍在进行。10月29日,世园公园红叶变色率达80%,进...
【详细】
强图打榜
2021-11-03 2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