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娱乐资讯 >>  正文

沪语新配《乌鸦与麻雀》:为经典赋予时代新灵魂

为经典赋予时代新灵魂

发稿时间:2024-06-17 07:35:00 来源: 文汇报 中国青年网

  ■本报记者 卫中

  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多部中国电影史经典之作“焕新”重现,其中沪语新配版《乌鸦与麻雀》以电影语言展现了上海城市血脉中的文化底色。诞生于1949年,影片以其独特的海派风情和深刻的时代内涵,为一代又一代观众所喜爱。

  “声音是情绪的刻刀,灵魂的笔触。”近日,作为《乌鸦与麻雀》配音版主创团队,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演员张芝华、脱口秀演员于夫等做客金爵会客厅,就配音制作过程进行交流分享。这部影片将以全新的沪语配音版本登陆大银幕,也让经典穿越时空,在上影节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

  沪语新配版再现历史老时光,擦亮城市的鲜红底色

  《乌鸦与麻雀》以解放前夕的上海为背景,通过描绘一群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状态,真实生动地反映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复刻了解放前夕国统区的混乱、黑暗,以及光明即将到来的社会面貌。今年恰逢上海解放75周年,经典作品的重新表达,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也是对时代精神的现代诠释。沪语配音版《乌鸦与麻雀》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让观众重新审视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小人物,体会他们的生活、梦想和挣扎。

  影片中75年前的沪语的一些词汇、发声方式已经让不少主创们感受到“陌生”,因而更加让他们感受到传承与发扬沪语的责任感。石川提到,制作沪语配音版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想向中小学生推广上海的方言。老演员张芝华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也曾在银幕荧屏上多次诠释上海人的角色。她在配音中感受到,几十年来上海方言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倾听角色人物的对话,仿佛是在重温父母一辈过去的时光:“我有时候觉得这是我妈妈那个年代说出来的上海话。”正是这样的互动,让她感受到了一种想要振兴上海方言的力量。

  掏空自己,与角色人物共呼吸

  《乌鸦与麻雀》沪语配音版由主创团队精心打磨,力求做到贴近原著,真实自然。石川提到沪语配音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尊重原著和演员:“表演的情绪要向演员靠拢,节奏情绪上的呼吸要跟演员的呼吸对上。”配音过程中,导演组悉心引导,配音演员反复练习,以求还原地道的沪语腔调,同时也保留原作的精神内核。

  诠释一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作品,演员在配音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沪语作为一种独特的方言,对非上海籍的演员具有一定难度。演员于夫从小说的是北京话,他坦言在配音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到了两种语言体系的差异。为此,他在剧组其他老师的指导下花费大量时间练习沪语的发音和语调,只为更好地理解和诠释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印象最深的是一场嚎啕大哭的戏,在一遍又一遍的试戏后进入了那种失去一切后心怦怦跳的情绪,与老前辈演的角色的呼吸对上了。”张芝华虽然是上海人,但也面临新的挑战:影片角色性格各异,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如何将老前辈的演绎原汁原味地还原?她提到,为了尊重原著表达,剧组花了五个月的时间排练、磨合,她手上拿到182段配词,其中不乏语言节奏非常快、情感表达非常激烈的。为此她提前录下影片,对照相应的配词反复观看,只为将自己的声线与剧中演员的完美贴合。

  据悉,《乌鸦与麻雀》沪语配音版将在本届上影节首映,该片还将在下半年上海的相应影展中放映。

原标题:沪语新配《乌鸦与麻雀》:为经典赋予时代新灵魂
责任编辑:张晰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