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娱乐资讯 >>  正文

流行的文化产品是大众的镜像

发稿时间:2024-06-28 09:17:00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张阅

  我坐在只有二十多名观众的影院看我注定不会喜欢的《云边有个小卖部》,惊诧地发觉后排有人抽泣。此刻,奋斗得笨拙无功、被单恋对象嫌弃的主角刘十三(彭昱畅 饰),才刚刚展现他被描绘得并不丰富却咋咋呼呼的大城市保险推销员生活,而我还要继续忍受这漫长到令人无法理解的130分钟。

  后排抽泣的人还不止一个。到了导演/编剧/原著作者张嘉佳狡猾预谋的哭泣时间——刘十三的外婆(艾丽娅 饰)身患绝症,最终去世——抽泣声更大了,更别说刘十三还要面对他的儿时玩伴、新女友程霜(周也 饰)的生死未卜。

  我忽然想起,2017年年底上映的现象级哭泣电影《前任3:再见前任》,基本等同于电视剧影像、毫无电影感可言的通俗片,收获的眼泪也是真实的。为什么呢?《摆渡人》(2016)口碑惨败后张嘉佳为什么还能拍下一部电影?为什么是他和大冰这些人成为过去十年间最畅销的作家?我问了自己一连串的问题。不过,还是先谈片子。

  首先我们得明确,文艺片多描画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是商业类型片的一种,而非天然就是艺术片。我们理解的艺术片,有的是其讨论主题和作者表达上偏重严肃而复杂的哲理,同时作者追求影像上的独特美感和诗意;有的是主创导演具有出类拔萃的影像及叙事风格,使一件商业作品发出艺术光芒——后者有影响法国电影新浪潮的悬疑片大师希区柯克,有在黑帮片里思考人伦难题的马丁·斯科塞斯,还有爱情片圣手王家卫。张嘉佳的文艺片显然是商业制作,意图跟从王家卫,而无能。

  《云边有个小卖部》在影像上毫无特色——这一点与《前任3》雷同。张嘉佳之前导演的《摆渡人》,气质更靠近《繁花》:王家卫作为监制,显然高度参与了《摆渡人》的创作,但主角陈末(梁朝伟 饰)以酒吧为舞台,做了都市失恋男女的情感摆渡人这个可以引发出无数故事的设定,应该来自于张嘉佳。只是,这类设定更成功的前例,是王家卫的《蓝莓之夜》(2007),以及不同独立故事线构成的《深夜食堂》这类日本治愈系小说及影视剧。

  《摆渡人》有四五条爱情故事线,每条线都算清楚,观众多少能找到一条自己“有镜可照”的线——尤其是管春(金城武 饰)和毛毛(张榕容 饰)这条跳脱出整部片的夸张“日漫风”恋爱故事线,在当年最受欢迎。《云边有个小卖部》只有三条爱情或亲情线,结果只有刘十三这条主线还算完整——摘除稀里糊涂的毛志杰(王大陆 饰)线,则丝毫不影响全片。

  返回乡村老家做成一年一千单保险这个不可能的任务,是张嘉佳强行帮观众做的“鸡血梦”——就像刘十三要回家,所以外婆驮他回家;刘十三要被爱,所以已消失的青梅竹马和已消失的单恋对象就会纷纷出现并为他争风吃醋一样。张嘉佳喜欢“打赌”“打架”“大口喝酒”“二女逐一男”“生死绝恋”“绝症死”这些元素,就安排人物马上完成,他的剧情就像他书里的文字一样上语不接下语。没错,《云边有个小卖部》里的台词基本源自他的同名小说。观众若为着影片里小孩子学着大人说话而尴尬得起鸡皮疙瘩,那看原著也会同样不适。回忆一下《摆渡人》,我们不也因为莫名其妙、毫无逻辑的斗酒和打架情节倒了胃口吗?

  《摆渡人》里,金城武在考究的光影设计下不顾形象地展现发疯表情仍不失帅气、鲜活、生动;《云边有个小卖部》中,清新柔光却将彭昱畅拍成了呆板的二维平面模特。这不是演员的问题,是失去以影像风格著称的国际大导王家卫及其团队的指导后,新导演张嘉佳暴露出的自己对光影设计的掌握不够。

  片中不少演员的表演其实是合格的,彭昱畅、王珞丹甚至王大陆。但把好演员放在烂剧本里会产生奇异的效果,尤其老前辈艾丽娅:她演得越投入越入戏,就越与整个故事场域格格不入。这让我想起早年看《拳神》(2001):剧情令人无法入戏,叶童在当时一众青春靓丽却没学会演戏的演员中间哭得稀里哗啦,其间离效果直接拉至满格。

  每个文化爆款产品都是时代的镜像,正如《我的阿勒泰》满足忙碌的城市人对“诗与远方”的朦胧虚构,《繁花》是王家卫下沉到市井百姓间作一曲现实与梦幻之间的改革开放赞歌,还有人精准地指出“《周处除三害》其实是一场盛大的发疯文学”。这些作品基本维持了电视剧或电影这不同载体所要求的艺术或制作水准,但《前任3》和张嘉佳,也许让喃喃自语的个体,看到了自己真实而平凡的镜像。

  故事越贴近生活越难写好。《云边有个小卖部》或许能让观众大哭一场,但在我看来,要想给观众的精神带来更丰沛的娱乐,还需要努力。

原标题:流行的文化产品是大众的镜像
责任编辑:张晰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