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新闻 > 娱乐资讯 >>  正文

《哪吒》VS《封神》:同题同场竞技的冰火两重天

发稿时间:2025-02-19 08:05:00 来源: 文汇报 中国青年网

  黄启哲

  160亿,这是AI给出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累积票房预测。而在此之前影片早已创下中国影史第一,截至成稿前正向着全球票房第七位挺进。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属《封神演义》神话改编、同档期上映、同为三部曲第二部、同样被寄予厚望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下简称《封神2》)。尽管作为春节档新片票房季军,12亿元的成绩不俗,但考虑到其30亿元的庞大投资与口碑的一落千丈,无疑为尚未上映的第三部蒙上厚重阴霾。诚然,动漫与真人电影存在制作层面的诸多差异,但两者的比较仍在创作、产业、市场等诸多维度对今后的创作具有思考意义。中国电影人应当在这场“冰火两重天”中及时复盘得失调整手势,来应对更高审美需求的中国电影观众。

  本土故事改编,一贯是创作红海,神话尤其如此。较之以往,《哪吒2》与《封神2》都对原作进行了颠覆性改编。《哪吒》系列哪吒变成了永远顶着两坨黑眼圈的“魔童”,虽然与《封神演义》中哪吒的顽劣有所呼应,但其作为邪恶魔丸投胎出生三年将被天雷毁灭的悲剧,无疑是全新的故事设定。《封神》则在神魔大战中更注重涉及历史真实的部分——描摹武王姬发的个人觉醒与成长。两者看似都与原作或是以往改编有了完全不同的面貌。但为何前者叫好连连后者口碑滑坡?

  因为《哪吒》的颠覆性改编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中。比如第一部开篇给定的全新设定“混元珠”分魔丸灵珠,便是道家的“万物一生二”也是“阴阳互根”的思想体现。而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引入,《哪吒》系列也用得不突兀,用得意想不到。“龙套”结界兽灵感来自于三星堆面具,两部戏的戏份不到十分钟,却成为衍生文创的热门选择。足见主创的用心得到了市场的热烈回应。

  反观《封神》系列电影开篇,将“封神榜”直接物化,成为人人争夺的象征“天下共主”正统性的宝物,疑似照搬了托尔金奇幻故事《魔戒》的设定。即便是口碑好于《封神2》的前作中,也有大量借鉴莎剧的“弑父”情节,与中国伦理道德与王朝历史产生了严重偏差。即便能够自圆其说,但让观众觉出了“水土不服”。

  借鉴西方审美与故事,《封神》系列不是孤例。早在上世纪90年代的电视剧《封神榜》中,西化的服化道就引发持续的争议。然而,倘若三十多年前的“西化”尚且存在时代局限,那么到了2025年,这种文化的不自信,显然是与文化自信日益高涨的观众背道而驰的。

  诚然,在《哪吒》系列电影中,也有西方动漫影子。比如石矶娘娘照镜子与《白雪公主》中坏王后的呼应,比如太乙真人掏宝物让人联想到的日本动漫形象哆啦A梦。但这些设计无关乎核心设定与情节推动,只是让不同年龄层观众会心一笑的“梗”。

  创作者应清醒,是中是洋,观众考察的不只是比例浓度,而更是一种整体感受。

  再来看工业化大片制作。

  注意力时代,影视宣发、尤其是院线大片诞生不少所谓的“中国《权游》《指环王》”,有的名导干脆把《王子复仇记》直接嫁接中国宫廷戏。“巨资+明星+大场面”模式下,美则美矣,然而却是“唯好莱坞至上”迷思下没有故事灵魂的空壳。

  这种无谓的对标,并非工业化的正途。

  同样得益于工业带来资源配置优化、分工专业化的《哪吒2》,则全部启用中国动画公司。更令人动容的是,其中接近八成是小微企业,却在众人拾柴下,实现了堪比世界最顶尖动画工业水准的《哪吒2》。

  工业化,同样也是《封神》三部曲的追求。

  立项之初,导演乌尔善就立下宏愿“做成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标杆”。更规律的工作时间、更严谨有序的后勤保障,都让《流浪地球》导演郭帆羡慕不已。

  然而工业化不应只有标准化流程,其最终还是要为好内容服务。

  就拿《封神2》饱受争议的殷郊法相来说。半透明而饱和度极高的殷郊形象,尤其突兀而被网友吐槽为“蓝精灵”。此后,更传出了这是4500块外包给团队做出来的谣言。制作方出面辟谣。原来这家海外公司有《权力的游戏》《海王》等代表作,制作周期更是长达18个月,预算高达1800万元。

  然而即便在辟谣中抬出西方大片背书,但观众显然并不买账。

  采用西方一流团队还是本土小微企业,饺子也面临选择。但当遭遇西方团队的“傲慢与偏见”,他果断把机会留给本土制作公司——即便是顶尖的公司,面对中国的项目,也有可能给出三流的团队完成项目。

  最后,中国电影创作不妨从前辈的经典中溯源,不忘本才能走更远。

  严格意义上来说,哪吒作为反抗封建与压迫的小英雄形象,并不是数百年神话中沉淀而来的,而是缘起于1979年上海美影厂《哪吒闹海》的改编。为了让流传数百年的哪吒杀敖丙夜叉故事合理,龙族被塑造成剥削百姓的封建统治者,哪吒的“闹海”动机也就从原著中的顽劣挑衅,转变为对抗龙族暴政。更神来之笔的是改变了原著第一次因“孝道”自杀的情节,转为“一人做事一人当”的悲剧自刎。这些改动,使得哪吒不仅成为反封建反压迫的代表,更成为时至今日仍不过时的反父权文化符号,启蒙了迄今为止的当代哪吒改编故事。

  如今回看,这种改编何其高明!更不用说,作品对于敦煌壁画、传统戏曲、剪纸皮影、民俗画等一系列传统文化元素的全方位融会贯通。

  然而,好些年,这些经典动画成为动漫从业者遗落在角落,转而模仿美漫日漫风格。尽管诞生不少模仿阶段的合格作品,但其气韵已然与我们曾引以为傲的国漫经典断了联系。

  好在,从《大圣归来》开始,国漫人有了回溯传统的创作自觉。直至饺子的《哪吒》系列,多处致敬1979年《哪吒闹海》的情节画面,更是勾起成人观众的“回忆杀”。

  反过来,作为魔幻大片,早在中国电影萌芽初期,就诞生了《盘丝洞》这样的作品。及至上世纪60年代,邵氏神魔电影亦不乏对于中国美学传统的承继。

  然而在《封神》系列及此前的更多“封神”IP院线电影中,观众只看见了《权力的游戏》《指环王》的若隐若现,全然不见中国神话的经典银幕呈现。

  自己的宝贝还得自己识宝,自己不要轻慢了。以上三个维度最终都指向了对于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哪吒2》的成功证明,文化自信并非排斥全球化,而是以本土精神内核驾驭技术、链接当代,寻找创新支点。《封神2》的困境则是文化主体性有所缺失的显影。所以,及时纠偏,不只是为了商业项目的止损,更是重新赢回人心的文化密码。

责任编辑:王目雨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