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新闻 > 娱乐资讯 >>  正文

一盘水饺背后的女性成长史

发稿时间:2025-05-06 07:32:00 来源: 齐鲁晚报 中国青年网

  由刘伟强执导、马丽领衔主演的五一档新片《水饺皇后》正在全国热映中,票房持续领跑,截至5月5日13时31分,票房突破2亿元。

  水饺,作为中国最具有标志性的食物之一,也是最能承载亲情和团圆寓意的情感载体。《水饺皇后》紧紧抓住这一点,将亲情的牵绊和臧姑娘的创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勾勒出一个女性的成长史和奋斗史。影片没有刻意营造悲情,而是通过真实的奋斗过程,展现了女性创业和生存的不易,也传达了其不依附他人的独立姿态。这种精神无疑与当下的“大女主”主题不谋而合,成功抓住了人物的内核。不过,影片上映后遭遇口碑的两极分化。一部分观众认为影片情感饱满,具有感染力,特别是对马丽的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另一部分观众则批评电影剧情逻辑不够严谨,过度煽情影响了观影体验,且整体节奏把控欠佳。

  用双手托举生活

  □李成

  在众多以“女性逆袭”为主题的电影中,《水饺皇后》显得格外独特。电影改编自真实人物的故事,不仅讲述了一个普通女性如何克服苦难、最终成功的励志故事,更呈现了女性主体性的建立过程。一盘饺子不仅维系着家庭的生计,也使臧姑娘实现自我价值。

  在电影一开始,女性的“他者”处境被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去香港前,母亲准备了饺子,臧姑娘吃到了压舌钱,这是母亲临行前的嘱咐:要一切以婆家为主,做好别人家的儿媳妇。终于到了车站,见到婆婆和前夫,臧姑娘遭遇性别歧视和身份打击,婆婆认为她生了两个赔钱货,没资格嫁进来,而前夫也在泰国重婚并有了孩子,她去了泰国就得做“小妾”。这里的女人也扮演了同谋的角色,将女性置于“他者”地位,潜移默化地教导着女性要成为什么样,衡量女性的生育价值。此时的臧姑娘仍然准备维系家庭,她做好水饺,用女儿挽留丈夫,仍然被拒绝后,不再忍气吞声,她说,不是你丢下我们,是我们不要你。她主动切断了对男性和家庭的依附,之后毅然留在香港,独自抚养女儿。臧姑娘正是在这一主动选择中,迈出了觉醒的第一步。

  《水饺皇后》中的臧姑娘不仅事业有成,还始终保持着清醒和独立。与警察华哥的暧昧情愫,原本可以成为她再次的依靠,红姐也劝她“给自己留个后路,找个男人”,她却清醒地拒绝了这样的幸福生活。在最后一次吃饺子时,她坦然地说出“祝你幸福”,不为情感所累。因为她已经有了更宏大的野心,把毕生都投入水饺事业,让母亲的味道卖到全球各地。

  臧姑娘在香港语言不通,经济拮据,没有身份,还带着两个女儿,人生地不熟,为了维持生计,她尝试过多种低端、辛苦的工作。她装哑巴,做组装玩具的临时工,做洗碗工、清洁工,4点起床做私人护士,这一切因为一次工伤归零,不仅得不到黑心老板的赔偿,还要面对治疗糖尿病的费用,这一切把她打入谷底,是女儿和糖水伯让她得到安慰。她没有依赖他人,仍然靠自己的双手奋斗。

  她选择去湾仔码头卖饺子,一开始包饺子只是维系家庭温饱的手段,随着顾客提出路边摊不讲究,她开始改良饺子皮,口味被香港人认可,订单逐渐增多。从家庭手工作坊、合作连锁超市,到有自己的工厂和品牌,这一过程不仅改变了她个人的命运,也为更多女性树立榜样。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和创新中,她用自己的劳动和坚持,重新定义了“女性”的意义,不再是被动的“他者”,而是能够主动创造生活和幸福的“主体”。

  女性的成长与伦理常常建立在关怀、共情和支持之上。女性共同体能够帮助个体突破孤立无援的困境,获得力量和认同。当臧姑娘带着两个女儿在香港艰难求生,房东红姐同为女人,她是“自己淋过雨就想为他人撑伞”的典范。臧姑娘刚出去摆摊很不顺利,红姐就请臧姑娘吃虾子面,自揭伤疤,就是想让臧姑娘堂堂正正做生意、抬起头做人。女性间的互助,使个体在支持中获得力量,突破孤立无援的困境。

  女性之间的互助不仅体现在同辈之间,更体现在代际传承之中。臧姑娘来到香港,教女儿写姥姥的名字,并叮嘱她们长大后要记得给姥姥寄钱。这种代际传承,使女性主体性在家庭内部得以延续和强化。姥姥教会臧姑娘包饺子,她才有了在异乡安身立命的本事。生活陷入绝境时,臧姑娘推着小车到湾仔码头叫卖,正是靠着母亲传下的饺子手艺,养活了一家人。臧姑娘的奋斗为女儿们争取到更自由、更有选择的人生。在创业成功后,她带着女儿们重回湾仔码头,回忆早年摆摊的艰辛。当冷链合作的机会摆在眼前,臧姑娘没有独断专行,而是把决定权交给女儿,让她来决定湾仔码头的合作。这一“放权”,是对女儿能力的信任,也是对女性自主的尊重。臧姑娘开办水饺工厂时,选择招收女性员工,让更多像她一样的女性有了谋生的机会。《水饺皇后》用一盘水饺串联起三代女性的命运,每一代女性都在为下一代铺路。女性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在集体中互相支持、共同成长。

  水饺在中国文化中代表团圆,三代女性的命运都绕不开水饺,它见证了女性的代际传承和自我觉醒。《水饺皇后》在五一档公映,是献给所有劳动者的,也是所有母亲的电影。电影以臧姑娘的奋斗史为主线,展现了女性在逆境中的坚韧、互助与成长,也是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用双手创造生活的真实写照。每一个在生活中奉献、托举下一代的母亲,都是“水饺皇后”精神的传递者。

  (作者为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学生)

  与“现实”的错位

  □林雨润

  《水饺皇后》改编自真实人物的故事,讲述了被丈夫抛弃的单身母亲臧姑娘为了养育两个年幼的女儿,辗转多份工作,最终落脚于摆摊卖水饺,并凭借诚信等素养,将小摊发展为大品牌的故事。该片涵盖“女性主义”“草根创业”两大社会议题。然而,影片在情感表达上欲说太多,实际呈现却乏力,视听语言苍白,叙事空洞生硬,最终让人满怀期待而来,意兴阑珊而归。

  创作团队对电影节奏的掌控让人失望。短短89分钟的电影,让人看得如坐针毡。影片试图强调“水饺”是臧姑娘的救命稻草,因此前半段不断铺垫她在其他工作中的不幸,但这些戏剧性冲突既呆板又生硬。观众站在当下的视角,早已知道她未来会因水饺成功,在已知结局的前提下,更希望看到的是臧姑娘在苦难中的目标建立与性格蜕变,是成长与成熟的过程,而非建立在“忍耐”“牺牲”基础上的这类“苦难叙事”。

  相比于现实本身的厚重,电影中人物的成功更像是导演强行塞给观众的一碗“鸡汤快餐”,缺乏传记类电影应有的真实感与质感,甚至在主人公成长线的塑造上,也不如虚构题材的创业电影《奇迹·笨小孩》来得自然有力。

  影片采用顺叙结构,按时间单线推进,每一次年份变化都以一张老照片转场。这样的处理虽然有助于观众迅速理解故事发展,但也显得过于粗糙。突兀的数字与照片令视听体验大打折扣。

  主角的选角亦有瑕疵。马丽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演员,但由于出演了大量喜剧作品,再加上其业务能力过强,使她的“谐星”形象深入人心。由她饰演臧姑娘虽足够有分量,却难以避免带出一丝“悲剧中埋着搞笑包袱”的荒诞感。此外,影片对口音的处理也不够严谨:臧姑娘作为土生土长的青岛人,却开口一股浓重的“东北味”,语言上让人非常出戏。考虑到臧姑娘的活动路线贯穿我国南北,而彼时的香港又融合多地口音,若能适当加入更多地域方言,影片会更具张力与真实感。

  虽有诸多问题,但电影在女性角色的塑造以及观感呈现上仍可圈可点,也较好地回应了其“女性主义”电影的宣发卖点。例如片中薛凯琪饰演的露丝,作为一名陪酒女,其职业并不光鲜,但多次以第三人称视角展现的她,并未被“性感”标签所审视或审判。更多时候,她是从蓓蓓与蓬蓬的视角出发,呈现为一个活泼漂亮又成熟的大姐姐。花灯一场戏,更是为她增添了一层神秘与梦幻色彩。

  另一位形象同样立体的角色是金太太。她懦弱到在丈夫施暴时不敢反抗,却又勇敢到在绝望中选择赴死;她愚笨到认为自己拖累了那个公子哥丈夫,却又真心实意地关心和疼爱蓓蓓与蓬蓬。这样一个人,真是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片中多个女性配角的塑造真实而多面,令人印象深刻。可惜的是,相较之下,女主臧姑娘的创业人设显得单薄,只有“因”与“果”,却缺少从“因”到“果”的心理进程与行动逻辑的充分展现,实属遗憾。

  正如戴锦华所言:“我们没想成为传统意义下的女人,并不是说我们就要成为传统意义下的男人,相反我们要成为自我认可的女人。”这句话最好的诠释,正体现在臧姑娘与华哥的感情线中。这段感情隐忍而克制,点到为止,恰恰符合臧姑娘的性格气质。她不依赖情感来证明自我魅力或价值,恋爱与否,皆是一个成熟的人所作出的选择。真正的“女强人”并不意味着拒绝情感、拒绝依靠,而是在拥有坚定内核的同时,依然能够平静地接纳爱意的靠近或离开。

  面对新兴的“女性主义”电影市场,我们不缺题材,不缺情怀,缺的是足够锋利的表达和足够深刻的思考,当一部电影用轻飘飘的“女主光环”代替一个人为了成功所做的努力时,我们无法看到贴近现实的精彩呈现。期待下一部真正打动人心的女性叙事作品,能够走进生活本身,走进人心深处。

  (作者为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学生)

原标题:一盘水饺背后的女性成长史
责任编辑:张晰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